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产业崛起打造全国最大种植基地

2025-04-05 11:19:03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广袤大地上,兴安盟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实践,成为全国生物育种大豆产业的领航者。2024年,兴安盟推广生物育种大豆养殖面积达30.53万亩,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这一成就不仅是兴安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内蒙古在种业振兴战略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兴安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2024年大豆种植培养面积达到229.41万亩,位居全区第二位,且种植面积连续三年超过200万亩。大豆已经成为兴安盟第二大主栽作物,其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科右前旗更是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为兴安盟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兴安盟的生物育种大豆产业崛起,得益于其在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任务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近年来,兴安盟充分利用既有的科研合作基础和产业发展优势,在科研合作、成果产出、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点位突破,逐步带动生物育种产业全链条发展,形成了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新质生产力。

  同时,生物育种大豆的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平均亩产量较传统品种提高约15%,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同时,生物育种大豆的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平均亩产量较传统品种提高约15%,生产效益显著提升。2024年,兴安盟大豆亩产达到321.7公斤,再次刷新内蒙古纪录。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东方红村的大豆高产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大豆清种春播模式高产典型案例,成为全区大豆养殖的标杆。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生物育种技术赋予大豆的“芯”优势,为兴安盟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农业农村部到县乡村的六级技术指导组共116人,以及企业技术指导组23人,采用分乡包片的网格化服务模式,在选种期、播种期、除草及其他田管期开展集中、分级、到田三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这种“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让农民充分体会到种业“芯片”带来的技术红利,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种植生物育种大豆的积极性。

  从农业农村部到县乡村的六级技术指导组共116人,以及企业技术指导组23人,采用分乡包片的网格化服务模式,在选种期、播种期、除草及其他田管期开展集中、分级、到田三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这种“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让农民充分体会到种业“芯片”带来的技术红利,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种植生物育种大豆的积极性。

  同时,兴安盟还通过建设生物育种示范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多项试验示范内容及种植模式改进创新。2024年,兴安盟共建设生物育种示范片71个,推广大豆新品种(中联豆1505、中联豆1309、脉育526、脉育511、脉育565)种植培养面积达30.53万亩。这些示范片和新品种的推广,不仅提升了大豆生产水平,还在全区大豆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均衡增产,推动了提单产、创高产的目标实现。

  作为致力于打造农牧业冠军品牌的农牧业第三方品牌咨询策划智库,北京亚冠农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深知品牌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品牌建设同样不可或缺。

  通过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大豆品牌,可以进一步提升兴安盟大豆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兴安盟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育种大豆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将大豆的生态价值、文化内涵和健康理念传递给消费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品牌保护和管理,确保品牌质量和信誉,为生物育种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产业在2024年取得的成就,只是发展征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展望未来,兴安盟将继续以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推动大豆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兴安盟还将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产业必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总之,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产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只要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充分的发挥科技优势,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就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建设的双赢。未来,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产业将继续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