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新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助力亩产创新高
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河口村,田间传来了阵阵欢呼声,随着测产专家激动地播报出最新的数据:株距12厘米的再生稻,两季总亩产达到969.34公斤;而株距14厘米的亩产也高达894.12公斤。这一精彩的场景标志着再生稻亩产创下新高,背后则是农机与农艺深层次地融合的伟大成果。
位于河口村的试验田面积为6亩,实验项目由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李耀明教授团队主导,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李耀明介绍,团队于2024年3月开始育秧,并于4月26日展开了宽窄行插秧,积累的经验与数据为再生稻高产创造了条件。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农业模式,以其“一种两收”的特点,正在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再生稻的种植培养面积已达2000万亩,未来潜在的适宜种植培养面积甚至可达到5000万亩。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再生稻,逐步推动其普及与发展。
然而,推动再生稻的过程中,头季收割时的碾压率问题一直是个难点,碾压率过高会导致整米率降低,影响稻米的产量与质量。李耀明团队曾研发出专用的履带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但碾压率从40%降低到25%的成果仍然不够,依旧面临较大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决定探索一种全新的技术路径——农机农艺融合,实施宽窄行种植与收获。
在此次项目中,李耀明教授与来自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池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一同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他们选择了“泰两优1332”这一优质水稻品种,利用精量播种技术和宽窄行机插方式,对田间管理进行科学规划。
扬州大学农学院的戴其根教授指出,宽行种植让水稻获取了更为充足的光照与良好的通风,促进了穗头的生长,某些植株的分蘖组数竟达到22组。这种新模式极大提高了水稻的单穗粒数和结实率,确保了头季水稻的高产出。为实现头季水稻收获的零碾压,团队对原有的联合收获机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和升级,极大提升了水稻的收获效率与质量。
经过这番努力,初步的测产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模式下,株距12厘米的再生稻的总亩产量较常规种植方法提升了12.1%,而株距14厘米则提高了3.3%。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再生稻亩产水平的显著提升,也逐步提升了其经济效益,极大鼓舞了农业从业者的信心。
李耀明团队已经设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计划在2025年将这一基于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机械化方案推广至1万亩,并在2026年扩展到10万亩以上。团队还将根据不一样的地区水稻品种及气候特点,不断调整种植方案,以确保再生稻的产量、品质,以及绿色生态种植。
总结来看,农机农艺融合的实践成果不仅在提高再生稻单产方面取得了突破,势必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水稻种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