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新局

2025-04-15 18:07:51

  海南三亚崖州湾畔,良田万亩,垄纵沟横,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源源不断孕育出万千良种,从海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崖州湾科技城内,一大批“国字头”科研院所、一大批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一大批高层次种业人才集聚,一条以种子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南繁全产业链逐渐贯通。

  目前,海南已集聚2800多家种业企业,2024年全省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增长47.8%。海南明确将南繁产业作为三大未来产业培育打造,加快由季节性加代向常年种子研发转变,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

  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部署后,时隔4年,南繁硅谷再次被写入一号文件。

  由“加快建设”到“发挥作用”,中央一号文件对南繁硅谷提法的改变,是对其建设成效的肯定,更是对其勇担“国之大者”使命的期许。

  “今年的收获还不小!黄淮、东华北、西北各个种植区都有我的品种。”91岁的玉米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他和团队今年在三亚的南繁基地种了4400多个品种和材料,南繁季的每天上午,戴景瑞都要在地里待上三四个小时,详细查看、记录每个材料的性状长势,为明年的育种制定计划。

  牢记的殷切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海南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全力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布局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集聚资源要素,培育现代种业产业集群,推动好品种、好技术快速落地,坚定“向种图强”,助力攥牢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

  从自然条件看,北纬18度的崖州湾畔冲积平原光热充足、全年无冬,是育种加代的理想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归功于南繁。

  从现实发展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科研人员开始到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地开展南繁育种。位于这三个市县的南繁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技试验区。

  从政治站位看,习高度重视种业工作,多次对南繁硅谷建设及种业发展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从战略定位看,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本,目前保障粮食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发挥好南繁硅谷育种基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种业科技水平,加快培育生产亟需的重大新品种。

  从袁隆平发现“野败”野生稻打开杂交稻研究突破口,到无数育种人“追光逐热”南繁育种,一粒粒良种历经千锤百炼,跨越海峡在大江南北开枝散叶。

  “国家有需要、市场有需求,我们就干。”棉花育种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赵国忠说,一看到有好的棉,心里高兴得很!天天想去看,一天看好几次。

  数据显示,目前在海南从事南繁育种的单位达1100多家,相关科研人员超1万名,在我国新育成农作物品种中,超70%经过南繁选育,包括了汕优63、郑单958、国抗1号、甜瓜“皇后”等众多大品种。

  南繁为筑牢中国饭碗底座作出了卓越贡献,已成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保障生产用种的“稳压库”、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

  当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出台,将26.8万亩适宜南繁科研育种的区域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5.3万亩核心区,实行用途管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他产业与南繁“争地”矛盾。

  2025年是南繁基地规划及“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多年来,海南与农业农村部密切合作,与有关部门及从事南繁科研的各省一道,不断提升南繁基地的“软硬件”水平:

  目前,26.8万亩南繁基地已实现高标农田建设基本全覆盖,5040亩国家生物育种专区已建成运行,入驻单位超过70家,有效推动了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

  在三亚、陵水、乐东划定783亩南繁配套服务区建设用地,崖州湾科技城建成38万平米的南繁科研保障性住房,陵水安马洋、乐东抱孔洋建设了9.4万平方米配套服务区,已具备“拎包入住”条件。

  海南完成了南繁基地建筑设施合格性认定,出台分类处置意见,逐一开展甄别核查,彻底解决南繁60多年来建筑设施合规化的历史问题,让大家安心南繁。

  上海、湖南、江苏等省份加大南繁投资力度,财政投入均超过一亿元,持续改善南繁科研生活条件……

  南繁,已不再“难烦”。如今,南繁科研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长期困扰种业人的科研用地落实难、农田水利设施难、生活设施不配套等难题得到解决。

  2024年1月,《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印发,提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南繁硅谷规划是南繁基地规划的升级版、加强版,两者一脉相承,对于高水平建设国家南繁硅谷具有重要意义。

  在崖州区坡田洋南繁服务站,负责人孙吉先打开南繁共享用地服务平台,各地块面积、租金、配套水利、道路设施一目了然。“我们搭建了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线上找农田、找农机、找工人。”

  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海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海南省南繁登记办法》相继印发实施;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相继成立,推行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海南还在创新探索发展以CRO(合同研发组织)为核心的南繁现代服务业,认定一批具有一定产值规模的南繁种业CRO主体,为南繁单位提供种质创新、检测检验、田间种植等专业化服务。

  随着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育种4.0”时代到来,新品种创制不断提速。

  作为南繁硅谷的“硬核”支撑,崖州湾实验室瞄准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持续开展农业生物育种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钱前说:“实验室作为立足南繁硅谷、以种业创新为己任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求创新。”

  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如今,南繁硅谷聚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的效益日渐明显,种业科学技术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在科研平台上,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全球动植物资源中装引进基地加快推进,国家南繁作物表型设施、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精准设计育种中心、玉品技术创新中心等先导性项目相继建成。

  在创新主体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24家科研院校入住科技城,先后设立了8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1300多人。中种集团、国投种业、舜丰生物、九圣禾等优势种业企业相继在海南扎根。

  去年,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旗下农垦优质种业资源,组建,发力锻造“种源+种业+种市”南繁种业大生态圈。海垦集团2025年预计投入3.8亿元,加强自主研发投入和企科合作力度。“我们将拿出一个亿的经费,举行揭榜挂帅项目的推介仪式,诚邀全球科研单位参与,共同推动海南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黄振瑞说。

  “建好南繁硅谷对种业振兴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在海南三亚召开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推进会,部署推进国家南繁硅谷建设。会议强调,着力打造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不断为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田间品种展示现场,2000多个农作物品种长势良好。大会连续举办“好吃品种”评比,遴选发布优新品种,助力海南农业生产。

  2024年,海南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增长47.8%。海南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南繁产业作为三大未来产业培育打造,快速推进由季节性加代向常年种子研发转变,由单纯的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

  以种业为核心,推进育种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更多种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现南繁全产业链融合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培育的多个高产、抗病、抗逆的鲜食玉米新品种,通过技术转让迅速推广至海南多市县,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在海南搞科研工作,首先要服务好海南。”

  目前,海南常年育制种面积达30万亩、南繁产业技术工人约20万人。打南繁工、吃南繁饭,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南繁产业的联农带农效应愈发显著。

  不久前,海南完成首单农作物种子进口审批。这是“农作物种子进口和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审批”业务权限下放海南省后完成的首单业务。“我们首次引进了一批来自热带地区的玉米杂交种,后续将加强研发创新,选育市场所需要的新品种。”引进企业负责人介绍。

  一直以来,农作物种子进口、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审批由农业农村部负责实施。为支持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国务院于2024年8月正式批复同意下放审批权限,由海南省农业农村部门承接。

  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实现种业“引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从全国角度看,将南繁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引擎。从全球角度看,将南繁基地打造成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政府积极主导,瞄准南繁硅谷规划目标定位,全面推动建设任务实施,在持续推进南繁基地提档升级、谋划推进智慧化南繁基地建设、加快南繁硅谷重点项目落实等方面持续发力,补上短板弱项。

  市场充分参与,发挥企业等的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种业资源、人才、资本资金在市场中有效配置,实现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持续产出与推广,让企业成为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如今的南繁硅谷,比任一时期、任何地方都更加具备打造中国种业创新高地的条件。要做的是,全国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共创南繁硅谷建设新局面,加快形成“南繁为全国、全国为南繁”格局。

  国际种子联盟(ISF)秘书长迈克尔·凯勒(Michael Keller)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主席崔野韩(Cui Yehan)副秘书长尤兰达·赫尔塔(Yolanda Huerta)

  亚太种子协会(APSA)秘书长弗朗辛·萨约克(Francine Sayoc)

  等国际组织代表将参会在会上作分享交流还将到崖州湾科技城参观考察“南繁硅谷”国际影响力杠杠的!